第五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在清华大学圆满闭幕
2019年12月6-8日,第五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在清华大学圆满落下帷幕。
第五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于今年7月开始启动,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热情参与,共有来自全国的近300个团队参加比赛。本届大赛共分为甲组和乙组两个组别,经过了高校推荐、形式审查、IPv6知识机考、成果验证等多个环节的审查与竞赛。
在评审现场,参赛团队通过现场展示和答辩环节进行了激烈角逐,共产生出了63项优秀作品,获得大奖。其中甲组评选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25名,乙组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更有9项优秀作品被选出,在颁奖典礼现场面向所有评委及参赛团队进行了二次答辩,其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基于IPv6的移动低延迟VR系统》,以及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基于IPv6移动平台的农业检测与识别系统》两项作品,得到了所有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了此次大赛的创新大奖。
创新大奖获奖项目现场领奖
《基于IPV6的移动低延迟VR技术研究》项目实现了基于IPV6环境下的端云协同的虚拟现实渲染,大大降低了虚拟现实运用在移动端的硬件门槛的同时,真正实现了无线传输下的低延迟体验。《基于IPv6移动平台的农业检测与识别系统》项目是基于IPv6的物联网农业移动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数据、图像等信息实时上传云端进行对比,减少终端成本及压力。同时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具备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基于IPv6的移动低延迟VR技术研究》项目
《基于IPv6移动平台的农业检测与识别系统》项目
除创新大奖外,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形识别设备管理系统》、北京大学的《鱼叉式钓鱼邮件检测方法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的《IPv6基础资源探测技术研究》、清华大学的《IPv6环境下威胁情报感知平台》以及兰州工业学院的《基于Raspberry的6LoWPAN边界路由/网关设计与实现》等10个项目获得了一等奖。这些项目均形成了技术特点鲜明、服务范围广泛的应用成果。
甲组一等奖获奖项目现场领奖
乙组一等奖获奖项目现场领奖
另外,清华大学 “基于IPv6的移动低延迟VR系统”项目主讲人胡晓宇同学,由现场参赛团队投票,被评选为最佳现场表现奖获得者。
大赛承办方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有限公司将以奖金的形式,对大赛获奖项目进行资助,同时还将为决赛获奖者提供专业的创业咨询、帮扶等服务,并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遍布全国的会员高校以及各类媒体渠道对本届大赛的优秀项目进行宣传推广。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李星教授表示,今年是互联网(ARPANET)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接入互联网25周年。李星教授讲述了中国25年前接入互联网的历史,也表达了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就在这些努力奋进的年轻人手中。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评审委员会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张凌教授在评审总结中指出,创新大赛作为培养网络专业人才的专业平台,已经连续举办五届,每届都有新的突破,此次优秀作品面向所有评审团专家及参赛选手二次答辩,继而现场选出创新大奖,就是一个新的突破。由现场参赛选手自行投票选出最佳现场表现奖,也是第一次尝试。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高校学子,创新创造出更多与IPv6技术相结合的好成果来参加比赛。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是由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网络中心主办、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有限公司承办,面向CERNET会员高校师生开展的,用于下一代互联网软硬件技术及应用创新研究、交流学习的平台,旨在培养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人才,促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大赛是国内目前唯一的IPv6专业赛事,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五届。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于2015年首次发起,截止到第本次大赛,已累计征集参赛作品1037项,评出获奖作品216项,其中特别、特等奖3项,一等奖28项,二等奖63项,三等奖123项。来自28个省市的196所高校参与了创新大赛,其中双一流、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参赛比例达到55%。据不完全统计,创新大赛参赛项目已申请知识产权100余项,已有数十个项目在纯IPv6网络环境下正常运行。创新大赛已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的知名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
由清华大学、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下一代互联网及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园”,也将着力于打造IPv6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孵化器,开展基于IPv6的创新云服务平台等工作,推动产学研用一体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孵化体系,助力大赛优秀项目的产业化发展。